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 二维码
371
发表时间:2019-12-31 15:43网址:http://www.gxskm.com 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44469831" 第一章、电子政务概述7 HYPERLINK \l "_Toc344469832" 1.1 电子政务的定义7 HYPERLINK \l "_Toc344469833" 1.2 电子政务对政府的意义8 HYPERLINK \l "_Toc344469834" 1.3 政府实现电子政务的规划与定位8 HYPERLINK \l "_Toc344469835" 1.4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9 HYPERLINK \l "_Toc344469836" 1.5 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10 HYPERLINK \l "_Toc344469837" 第二章、需求分析与建设目标11 HYPERLINK \l "_Toc344469838" 2.1 需求分析11 HYPERLINK \l "_Toc344469839" 2.1.1 电子政务建设基本原则11 HYPERLINK \l "_Toc344469840" 2.1.2 电子政务建设业务需求11 HYPERLINK \l "_Toc344469841" 2.2 建设目标12 HYPERLINK \l "_Toc344469842" 2.2.1 创建电子政务应用主体框架12 HYPERLINK \l "_Toc344469843" 2.2.2 搭建政务门户网站群平台13 HYPERLINK \l "_Toc344469844" 2.2.3 搭建一体化公文管理云中心13 HYPERLINK \l "_Toc344469845" 2.2.4 搭建区域电子公文交换平台13 HYPERLINK \l "_Toc344469846" 2.2.5 搭建移动办公云平台14 HYPERLINK \l "_Toc344469847" 2.2.6 建立政务知识库14 HYPERLINK \l "_Toc344469848" 2.2.7 搭建内部沟通交流平台14 HYPERLINK \l "_Toc344469849" 2.2.8 创建政府专有业务中心15 HYPERLINK \l "_Toc344469850" 2.2.9 创建政府舆情监测云平台15 HYPERLINK \l "_Toc344469851" 2.2.10 搭建政府统一身份认证中心16 HYPERLINK \l "_Toc344469852" 2.2.11 搭建政府网络视频会议中心16 HYPERLINK \l "_Toc344469853" 2.2.12 创建政府行政审批和绩效监察中心16 HYPERLINK \l "_Toc344469854" 2.2.13 搭建电子政务统一管理平台17 HYPERLINK \l "_Toc344469855" 第三章、电子政务方案整体设计18 HYPERLINK \l "_Toc344469856" 3.1 硬件网络层设计概述18 HYPERLINK \l "_Toc344469857" 3.1.1 电子政务网络设计19 HYPERLINK \l "_Toc344469858" 3.1.2 服务器集群部署方案20 HYPERLINK \l "_Toc344469859" 3.2 平台软件层设计概述20 HYPERLINK \l "_Toc344469860" 3.2.1 服务器操作系统选型20 HYPERLINK \l "_Toc344469861" 3.2.2 数据库和应用平台选型20 HYPERLINK \l "_Toc344469862" 3.3 应用系统层设计概述22 HYPERLINK \l "_Toc344469863" 3.3.1 “框架+组件”的云服务模式22 HYPERLINK \l "_Toc344469864" 3.3.2 区域电子政务多级建设模式23 HYPERLINK \l "_Toc344469865" 3.4 建设服务层设计概述23 HYPERLINK \l "_Toc344469866" 3.4.1 项目咨询服务24 HYPERLINK \l "_Toc344469867" 3.4.2 项目整体规划24 HYPERLINK \l "_Toc344469868" 3.4.3 技术支撑服务24 HYPERLINK \l "_Toc344469869" 3.4.4 系统部署服务24 HYPERLINK \l "_Toc344469870" 3.4.5 用户数据调研及初始化服务24 HYPERLINK \l "_Toc344469871" 3.4.6 适应性定制服务25 HYPERLINK \l "_Toc344469872" 3.4.7 应用推广及全方位培训服务25 HYPERLINK \l "_Toc344469873" 3.4.8 终身技术支持服务25 HYPERLINK \l "_Toc344469874" 3.5解决方案整体优势25 HYPERLINK \l "_Toc344469875" 第四章、政务门户网站(群)应用设计方案27 HYPERLINK \l "_Toc344469876" 4.1 信息发布系统27 HYPERLINK \l "_Toc344469877" 4.1.1 信息采编27 HYPERLINK \l "_Toc344469878" 4.1.2 信息审批28 HYPERLINK \l "_Toc344469879" 4.1.3 信息发布28 HYPERLINK \l "_Toc344469880" 4.1.4 信息排行28 HYPERLINK \l "_Toc344469881" 4.1.5 信息评论29 HYPERLINK \l "_Toc344469882" 4.2 资源管理系统29 HYPERLINK \l "_Toc344469883" 4.2.1 资源发布29 HYPERLINK \l "_Toc344469884" 4.2.2 资源下载29 HYPERLINK \l "_Toc344469885" 4.3 业务服务系统29 HYPERLINK \l "_Toc344469886" 4.3.1 招商投资29 HYPERLINK \l "_Toc344469887" 4.3.2 旅游服务30 HYPERLINK \l "_Toc344469888" 4.3.3 企业服务30 HYPERLINK \l "_Toc344469889" 4.4 公众服务互动系统30 HYPERLINK \l "_Toc344469890" 4.4.1 互动论坛30 HYPERLINK \l "_Toc344469891" 4.4.2 公众监督30 HYPERLINK \l "_Toc344469892" 4.4.3 网上审批31 HYPERLINK \l "_Toc344469893" 4.4.4 网上咨询31 HYPERLINK \l "_Toc344469894" 4.4.5 网上访谈32 HYPERLINK \l "_Toc344469895" 4.4.6 网上调查32 HYPERLINK \l "_Toc344469896" 4.4.7 会员管理32 HYPERLINK \l "_Toc344469897" 4.5 站内检索系统32 HYPERLINK \l "_Toc344469898" 4.6 信息统计系统33 HYPERLINK \l "_Toc344469899" 4.7 友情链接系统3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00" 4.8 网站群栏目设计3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01" 4.9 内容管理平台36 HYPERLINK \l "_Toc344469902" 4.9.1 信息审核36 HYPERLINK \l "_Toc344469903" 4.9.2 权限维护36 HYPERLINK \l "_Toc344469904" 4.9.3 权限浏览3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05" 4.9.4 数据备份3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06" 4.9.5 用户管理3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07" 4.9.6 模板管理3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08" 第五章、政务邮件系统应用设计方案3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09" 5.1 政务邮件系统简介3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10" 5.2 政务邮件功能列表3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11" 第六章、政务办公系统设计方案40 HYPERLINK \l "_Toc344469912" 6.1 知识管理子系统40 HYPERLINK \l "_Toc344469913" 6.1.1 规章制度41 HYPERLINK \l "_Toc344469914" 6.1.2 公务员培训41 HYPERLINK \l "_Toc344469915" 6.1.3 公共资料41 HYPERLINK \l "_Toc344469916" 6.1.4 岗位职能41 HYPERLINK \l "_Toc344469917" 6.1.4 收发文档案42 HYPERLINK \l "_Toc344469918" 6.1.5 公文中心42 HYPERLINK \l "_Toc344469919" 6.2 公文管理子系统42 HYPERLINK \l "_Toc344469920" 6.2.1 流程定义4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21" 6.2.2 发文管理44 HYPERLINK \l "_Toc344469922" 6.2.3 收文管理45 HYPERLINK \l "_Toc344469923" 6.2.4 文件种类4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24" 6.2.5 意见用语4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25" 6.3 信息交流子系统4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26" 6.3.1 政务通讯录4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27" 6.3.2 政务论坛4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28" 6.3.3 电子期刊49 HYPERLINK \l "_Toc344469929" 6.3.4 会议报名49 HYPERLINK \l "_Toc344469930" 6.4 个人资源子系统49 HYPERLINK \l "_Toc344469931" 6.4.1 修改密码50 HYPERLINK \l "_Toc344469932" 6.4.2 个人信息发布50 HYPERLINK \l "_Toc344469933" 6.4.3 个人快捷50 HYPERLINK \l "_Toc344469934" 6.4.4 日程安排51 HYPERLINK \l "_Toc344469935" 6.4.5 首页定制51 HYPERLINK \l "_Toc344469936" 6.4.6 待办事宜51 HYPERLINK \l "_Toc344469937" 6.4.7 个人通讯录52 HYPERLINK \l "_Toc344469938" 6.4.8 移动设置52 HYPERLINK \l "_Toc344469939" 6.5 信息发布子系统52 HYPERLINK \l "_Toc344469940" 6.6 事务管理子系统5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41" 6.6.1 人事管理5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42" 6.6.2 会议管理5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43" 6.6.3 接待登记5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44" 6.6.4 日常事务5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45" 6.6.5 出访登记5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46" 6.6.6 值班管理5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47" 6.6.7 车辆管理54 HYPERLINK \l "_Toc344469948" 6.7 统一管理平台54 HYPERLINK \l "_Toc344469949" 第七章、移动办公系统设计方案56 HYPERLINK \l "_Toc344469950" 7.1 移动办公系统功能设计56 HYPERLINK \l "_Toc344469951" 7.1.1 手机政务邮件56 HYPERLINK \l "_Toc344469952" 7.1.2 移动公文管理5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53" 7.1.3 移动文件分发5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54" 7.1.4 移动通讯录5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55" 7.1.5 发布类信息浏览5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56" 7.2 移动办公系统特色59 HYPERLINK \l "_Toc344469957" 7.2.1 支持移动办公云模式59 HYPERLINK \l "_Toc344469958" 7.2.2 兼容性好59 HYPERLINK \l "_Toc344469959" 7.2.3 可扩展性强59 HYPERLINK \l "_Toc344469960" 7.2.4 安全性高59 HYPERLINK \l "_Toc344469961" 7.2.5 界面友好,操作简便59 HYPERLINK \l "_Toc344469962" 第八章、公文交换系统设计方案60 HYPERLINK \l "_Toc344469963" 8.1 公文交换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60 HYPERLINK \l "_Toc344469964" 8.2 公文交换工作原理60 HYPERLINK \l "_Toc344469965" 8.3 公文交换系统功能设计61 HYPERLINK \l "_Toc344469966" 8.3.1 发文管理61 HYPERLINK \l "_Toc344469967" 8.3.2 公文签收62 HYPERLINK \l "_Toc344469968" 8.3.3 公文查询62 HYPERLINK \l "_Toc344469969" 8.3.4 签收情况统计6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70" 第九章、安全电子签章系统设计方案64 HYPERLINK \l "_Toc344469971" 9.1 电子签章应用介绍64 HYPERLINK \l "_Toc344469972" 9.2 电子签章功能清单65 HYPERLINK \l "_Toc344469973" 第十章、政务督查督办系统设计方案6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74" 10.1督察督办流程管理6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75" 10.2督办信息管理6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76" 10.2.1 信息管理6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77" 10.2.2 属性管理6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78" 10.3督办信息查询统计68 HYPERLINK \l "_Toc344469979" 第十一章、政务信息报送系统设计方案70 HYPERLINK \l "_Toc344469980" 11.1 信息报送通知70 HYPERLINK \l "_Toc344469981" 11.2 信息上报管理71 HYPERLINK \l "_Toc344469982" 11.3 简报的采纳与合成71 HYPERLINK \l "_Toc344469983" 11.4 信息简报发布72 HYPERLINK \l "_Toc344469984" 第十二章、项目管理系统设计方案7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85" 12.1 项目属性管理73 HYPERLINK \l "_Toc344469986" 12.2 项目基础信息管理74 HYPERLINK \l "_Toc344469987" 12.3 储备项目库74 HYPERLINK \l "_Toc344469988" 12.4 预备项目库75 HYPERLINK \l "_Toc344469989" 12.5 正式项目库75 HYPERLINK \l "_Toc344469990" 12.6 竣工项目库75 HYPERLINK \l "_Toc344469991" 12.7 项目执行过程管理75 HYPERLINK \l "_Toc344469992" 12.7.1 项目环节监察监督75 HYPERLINK \l "_Toc344469993" 12.7.2 项目资金使用与建设进度监察监督76 HYPERLINK \l "_Toc344469994" 12.7.3 项目投资总量评测76 HYPERLINK \l "_Toc344469995" 12.8 项目任务跟踪管理76 HYPERLINK \l "_Toc344469996" 12.9 项目报表76 HYPERLINK \l "_Toc344469997" 12.10 项目查询统计7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98" 12.10.1 项目查询77 HYPERLINK \l "_Toc344469999" 12.10.2 项目综合统计77 HYPERLINK \l "_Toc344470000" 第十三章、短消息平台设计方案78 HYPERLINK \l "_Toc344470001" 13.1 短信平台的三种实现方式78 HYPERLINK \l "_Toc344470002" 13.2 手动群发短信78 HYPERLINK \l "_Toc344470003" 第十四章、即时通讯系统设计方案79 HYPERLINK \l "_Toc344470004" 14.1 即时沟通79 HYPERLINK \l "_Toc344470005" 14.2 与网络视频会议的集成80 HYPERLINK \l "_Toc344470006" 14.3 业务系统集成80 HYPERLINK \l "_Toc344470007" 第十五章、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设计方案81 HYPERLINK \l "_Toc344470008" 15.1 视频会议应用结构81 HYPERLINK \l "_Toc344470009" 15.2 视频应用功能81 HYPERLINK \l "_Toc344470010" 15.3 音频应用功能82 HYPERLINK \l "_Toc344470011" 15.4 数据协作功能82 HYPERLINK \l "_Toc344470012" 15.5 控制功能83 HYPERLINK \l "_Toc344470013" 第十六章、网络舆情监测云服务平台设计方案84 HYPERLINK \l "_Toc344470014" 16.1 网络舆情监测云服务框架设计84 HYPERLINK \l "_Toc344470015" 16.2 网络舆情监测应用场景84 HYPERLINK \l "_Toc344470016" 16.3 平台功能设计86 HYPERLINK \l "_Toc344470017" 第十七章、行政审批效能监察系统设计方案89 HYPERLINK \l "_Toc344470018" 17.1 平台应用框架设计89 HYPERLINK \l "_Toc344470019" 17.1.1 表现层90 HYPERLINK \l "_Toc344470020" 17.1.2 应用层90 HYPERLINK \l "_Toc344470021" 17.1.3 支撑层92 HYPERLINK \l "_Toc344470022" 17.1.4 数据层93 HYPERLINK \l "_Toc344470023" 17.2 “两集中,两到位”模式94 HYPERLINK \l "_Toc344470024" 17.2.1 基本原则94 HYPERLINK \l "_Toc344470025" 17.2.2 “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定义94 HYPERLINK \l "_Toc344470026" 17.3 行政审批系统功能设计94 HYPERLINK \l "_Toc344470027" 17.3.1 群众网上办事95 HYPERLINK \l "_Toc344470028" 17.3.2 窗口人员及领导办公97 HYPERLINK \l "_Toc344470029" 17.3.3 行政审批一体化监察98 HYPERLINK \l "_Toc344470030" 第十八章、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设计方案101 HYPERLINK \l "_Toc344470031" 第十九章、电子政务应用推广方案102 HYPERLINK \l "_Toc344470032" 19.1 领导重视、组织得力102 HYPERLINK \l "_Toc344470033" 19.2 制定严密的推广计划102 HYPERLINK \l "_Toc344470034" 19.3 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103 HYPERLINK \l "_Toc344470035" 19.4 培训是关键103 HYPERLINK \l "_Toc344470036" 19.5 形成完善的行政绩效考核机制104 HYPERLINK \l "_Toc344470037" 19.6 推广成功后的效果预览104 HYPERLINK \l "_Toc344470038" 第二十章、技术支持服务105 HYPERLINK \l "_Toc344470039" 20.1 定期回访计划105 HYPERLINK \l "_Toc344470040" 20.2 远程技术服务105 HYPERLINK \l "_Toc344470041" 20.3 版本升级和更新服务105 HYPERLINK \l "_Toc344470042" 20.4 个性化定制服务106 第一章、电子政务概述 1.1 电子政务的定义 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发布、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电子政务也包含了对政府管理流程的再造,并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撑。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电子政务基础环境已经趋于成熟,以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东南沿海尤为明显,以陕西、云南、宁夏等省区为代表的非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集群也以形成,对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社会公众与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与政府进行沟通,政府也大量的运用了各种网络科技手段面向社会行使管理及服务职能。 政府、电子政务、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1-电子政务与实体政务定位关系图 政府——Government:按照现代行政学理论,政府的最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众行使公共行政管理。 政务——Government affair:是指各级政府的业务、事务、会务等具体政府工作,通过这些具体政务,政府得以履行其对社会、公众所承担的各项公共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 电子政务——e-Government affair:是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符合各级政府的具体业务、事务、会务需求的应用信息系统。 电子政府——e-Government:以电子政务的方式,通过网络和电子政务应用信息系统,对社会、公众普遍行使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虚拟的政府形态。 1.2 电子政务对政府的意义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善政务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举措和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正成为政府与企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同时,伴随着通用IT技术、3G技术、云计算技术、SaaS多租户技术等对社会及日常工作生活的深入影响,社会公众对各级政府的管理效率、公共服务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电子政务实际上是政府在工作方式、公共服务意识、与公众沟通互动方式的革命性改变。电子政务的普及与推广对政府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第一点,推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信息爆炸时代对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 第二点,通过推动政府实现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第三点,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真正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高政务服务的公开性、透明度。这对于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提升政府的形象,意义非常重大。 第四点,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实现各级政府内部的资源共享,极大地降低政府行政管理成本。 第五点,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开拓视野,改变观念。 1.3 政府实现电子政务的规划与定位 随着近几年中央及各部委对全国各行业信息化政策的逐渐清晰和大力推进,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理和财力。但鉴于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基础参差不齐、地方政府的信息化意识及投入或多或少、缺乏省一级电子政务指导政策和统一规划等因素,造成了许多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进行建设,无意间设置了诸多区域间的信息壁垒,早就了一批信息孤岛,无法做到国家“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息化知道方针。 因此,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政府管理模式、信息化现状以及政府职能转变意识等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规划和准确定位,并对未来国家和地方信息化发展留出合理的可扩展空间,便于日后的系统集成和信息融合。 纵观全国各区域电子政务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确实,并充分归纳总结沿海发达区域的建设及应用经验,一个区域的电子政务建设及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政府信息公众化阶段、准电子政务阶段、区域电子政务阶段、统一电子政务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如下图: 图1.2-电子政务规划与定位示意图 1.4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 一是办公自动化属于独立的、分散的、内部的,以辅助办公和为内部服务为主的应用系统;电子政务则是系统化、整体化、全面地履行政府职能的应用体系,体现在服务对象由公务员自身扩展为公务员和社会、公众。 二是应用领域不同,办公自动化是“封闭的、政府专有”的技术体系;电子政务则是“开放、互联、共享”的技术体系,使广泛互联和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三是电子政务直接为社会、公从而服务,能够引发政府行政改革、业务整合、机构重组、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服务,体现在推动公共行政管理不断变革、创新上。单纯的办公自动化则无法达到这个目标。 1.5 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电子政务初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政府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 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因特网方向发展。 我国电子政务在2002年中期迎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一是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在此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以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二是2003年4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联合制订了《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逐步开始进入统一的轨道。 我国“十二五”规划之后,电子政务进入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许多地方政府都曾经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部分发达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智慧城市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该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十二五”规划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指导思想,并且随着3G互联网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各省(自治区)、市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电子政务建设指导规范与建设方案,电子政务的建设逐渐向规范化、网络化、智能化迈进,同时伴随着掌上移动应用、3G应用、云计算下的省市县三级互联与协同,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与公共服务。 第二章、需求分析与建设目标 2.1 需求分析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信息的进一步透明和公开化,而且意味着政府要通过网络来管理其管辖区域的公共管理事务,运用网络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通过3G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而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是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使用形式、时间及地点,提供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的服务选择。 2.1.1 电子政务建设基本原则 根据我们对多个省市的各级政府近几年的业务发展情况和信息化应用建设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宏观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我们认为,电子政务的建设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以区域(省、市、县)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第二、坚持选用一体化、一揽子的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 第三、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应用手段多样”为基本技术原则; 第四、充分重视电子政务的应用、推广,并配套相关的行政绩效考核机制; 第五、全员参与,领导干部带头推广电子政务应用,逐步代替原始、传统的办公方式; 2.1.2 电子政务建设业务需求 技术层面,目前针对电子政务功能需要,我们本着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的指导思想,将电子政务业务需要归纳如下六个主要的方面: 1.办公流程化电子化:自动化办公是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通过办公流程的电子化,优化办公流程,降低工作强度,不仅能够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也方便了公众同政府的交流,有利于塑造政府高效、低碳的新形象。 2.资料电子化:服务于政府部门的各种资料、数据、档案、文献等也应实现电子化。政府部门积累的大量资料档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要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为社会服务。同时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内部的利用率,降低工作成本,增强政府工作各部门之间的耦合性和协同性,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型。 3.沟通网络化:在网上建立起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相互交流的信息桥梁,有效提高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同时也为公众与政府部门交流提供方便,公众可直接从网上行使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权利。 4.监督电子化:通过政府公务的电子化,将政府各种跨部门、跨单位的办公事务流程进行内部公开,有效提升政府部门内部工作的监察效果;同时,政府对外行政服务事务也可以接受广大社会公众的监督,凸显政府办事的公平、公正、透明和高效。 5.工作移动化:电子政务平台充分融合3G技术、云计算技术,并结合目前飞速发展的移动终端技术及设备,使广大公务员从办公室、PC机和有线网络中解脱出来,利用先进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行移动办公,有效解决以往因出差、会议、有线网络等限制造成的“卡件”、“死件”、“无期件”、“遗忘件”、“过时效件”等现象的发生。 6.提醒智能化:电子政务平台将为政府内部公务人员、社会公众业务人员提供一个即时提醒平台,通过手机短信提醒、工作待办提醒、即时消息提醒等多种方式提升各种公务事宜的办理及沟通效率。 2.2 建设目标 2.2.1 创建电子政务应用主体框架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原则,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电子政务项目初期将完成本区域电子政务应用的主体框架,应用体系采用“框架+组件”搭积木的方式,便于日后应用扩展的同时留出将来与上级、下级电子政务应用数据接口。 电子政务建设效果的体现又以应用软件为主体,因此在维持基础网络环境、硬件设备不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为政府搭建一个“区域化”电子政务云应用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区域化”电子政务云应用平台与普通的电子政务软件应用,在底层框架上具备以下优势: 一是“框架+组件”的应用框架结构,在不改变前期应用结构的前提下,可以为政府下辖区域内各级政府部门快速搭建并接入电子政务应用,使得本区域内的电子政务向下辐射和扩展更为高效便捷,且成本较低、技术风险较小。 二是“组件式”应用接口,在本省(自治区)未实行全省性质的电子政务规划的前提下,可预先规划和实施本区域电子政务,并能够充分保证将来与省(部)、市等的纵向、横向应用接口,有效降低未来与上级政府单位的应用衔接风险。 三是“云计算”优势平台,“云计算”下的电子政务软件系统不仅可快速实现应用规模上、层次的扩容,重点在于可方便的进行后期更多的应用系统、功能模块的叠加装载,且可以实现多系统、功能间的无缝集成和数据交互。 四是对3G移动办公的底层支持,目前我公司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移动办公系统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智能终端仅是数据的展示和指令操作终端,大量数据仍存储在远程“云服务端”。“云计算”技术可实现智能终端与服务端的高速数据推送、读取与传输,数据传输速度更高、数据安全性更加稳定可靠。 2.2.2 搭建政务门户网站群平台 门户网站是一种简便、直接、迅速的反映政府形象、群众意愿的表现形式。来自网站中的社情民意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通过这条渠道,可以广泛地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群众的情绪及群众对各项政策的态度,以便有的放矢地调整有关政策,进行合理决策。 政府政务门户网站群平台是一个独立的、面向社会公众的站群系统,对单个的门户网站相比可实现地方政府所有单位的独立子站点应用,可实现统一搭建平台、子站点分步建设、权限统一管理、数据分散维护、子站数据可共享等诸多优势。同时可以与政务公开系统、政府内部信息门户等应用进行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 2.2.3 搭建一体化公文管理云中心 公文流转是政府电子政务应用的核心应用之一,承载了政府机关内部政府机关发文和收文的流转、公文签批、签批权限控制、可视化流程管理、公文档案管理等应用。可实现公文的起草流转、意见审批、批阅留痕、公文驳回、环节跳转、公文代理人、特殊处理、流转历史记录及查阅等业务。作为公文云中心,所有公文数据均统一存储在云服务端,即服务器数据库之中,客户端PC、笔记本电脑、手持移动终端等本地设备均不留存公文数据,仅作为操作指令终端和数据显示终端。同时,承载移动终端对公文流转的应用请求或接口。 2.2.4 搭建区域电子公文交换平台 电子公文交换平台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务信息互联互通的最重要的应用。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的建设目的,就是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进行电子公文的传输,并保证公文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时效性。 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可以被建立在中央、部委、省(自治区)、厅(局)、市(地/州)、县、乡镇(局委办)、村八级行政机构之间的任何两级之间。但根据各级政府的实际情况,多数情况下,公文交换平台只实现了不超过三级机构间的公文交换,例如:省、市、县三级。但是省一级机关与厅(局)、市一级机关与局委办、县一级政府机关与乡镇(局委办)和村之间就无法覆盖。 因此,区域公文交换平台旨在解决本地区没有公文交换平台,无法进行公文传输的难题,以及上级公文交换平台不足以覆盖到基层单位的情况。 2.2.5 搭建移动办公云平台 移动办公是利用目前广泛应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电子政务应用的界面延伸,旨在解决各级政府领导和广大公务员日常办公受到办公室电脑、有线网络等的限制无法及时办公的需要,使得电子政务应用更加灵活、打破了时空限制,同时丰富了办公人员的操作体验。 移动办公云平台的优势在于: 一是独立的标准技术接口,摆脱了OA系统与移动办公系统的接入限制,可适配不同品牌、不同技术平台的OA办公系统。 二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一套移动办公云平台,便可面向本区域多家政府单位、多套OA办公系统同时提供移动办公服务,无需与各家OA系统一一对应且多套部署。 三是采用智能客户端,针对Android和苹果定制专用客户端,自动适配手机、平板电脑的屏幕及分辨率;同时客户端在手持终端本地不留存任何数据,只根据用户指令请求、传输和展示相应数据,速度快、安全性高、使用方便。 四是客户端联网自动云更新,移动办公用户的手机、平白电脑只需连接至互联网(3G、WiFi热点)并进入移动办公客户端,客户端便可以自动发现、提示下载和安装客户端新版本的更新程序,云更新更加便捷。 2.2.6 建立政务知识库 政府在日常管理和办公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文件资料、函件、新闻稿、领导讲话、规章制度、政策法规、会议精神、政务播报、业务学习等宝贵资源。政务知识库能够将这些宝贵资源予以分类保存,并能够根据权限设定,面向所有公务员进行开放或者有限开放。为政府内部各部门及公务员提供一个电子资料编目保存、查阅、借阅、资源共享的公共平台。 同时,政务知识库与移动办公云中心实时同步,公务员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随时随地的下载、查阅、检索知识库相关资料。 2.2.7 搭建内部沟通交流平台 政府各部门之间、公务员之间的日常工作沟通以往只能依赖于电话、传真以及互联网QQ等效率低下且安全性差的沟通手段。电子政务平台将提供手机短信系统、内部即时通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即时消息系统、实名制论坛等多种方式的沟通交流手段。该平台各项应用在沟通效率、时效性、安全性、沟通成本等方面均有兼顾。 2.2.8 创建政府专有业务中心 督查督办、信息报送、政府简报、会议管理、项目管理等政府办公专有业务也是电子政务的应用核心之一。政府专有业务涉及多个部门,且业务点比较分散,依靠OA办公系统或者单个业务系统无法兼顾如此繁杂的业务流程。因此专有业务中心将通过高度集成的业务子系统为政府提供业务处理平台。 业务中心个业务子系统与政府各部门业务对应关系如下: 督查督办系统------政府督查室 信息报送系统-------政府办公室 政府简报系统------政府各部门 会议管理系统-------四大班子办公室 项目管理系统-------发展计划局(发改委) 行政审批系统-------政务中心、政府各职能部门 视频会议系统-------应急办、各部门 舆情监测系统-------政法委、维稳办、纪检委 2.2.9 创建政府舆情监测云平台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其开放、虚拟的特性让言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论坛、博客等非受控渠道是目前发表个人观点的主要方式,对于公众关注的事件很快就会形成网上舆论,个别人在其中煽风点火,极易造成网络非理性情绪蔓延,进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对相关部门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对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但是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不可能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这必须要有一个智能系统能自动搜集互联网信息、洞悉最新的舆论导向、找出讨论敏感主题的人群并跟踪、发掘信息的传播趋势等,由被动的防堵,转为主动梳理、引导网络舆论。 舆情监测云平台的建设意义在于以地市或地区为单位,为政府部门统一搭建一个舆情监测、网络舆情定制与推送的统一平台。政府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便可以实现自身的舆情监测应用需求,又无需再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来建设独立的机房、网络设备和软件平台,更节省了大量的后期运维经费和人员编制。整个舆情监测云平台由集成商和云服务提供商统一为用户提供软硬件平台、专业运维服务。 2.2.10 搭建政府统一身份认证中心 随着政府电子政务平台各种应用系统的增加,这些业务系统为政府的信息化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应用系统多、账号多、登录使用繁杂、各系统间数据交互性差、安全性降低等诸多问题。 鉴于以上状况,区域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独特的优势又显现出来,各业务子系统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平台框架,各系统耦合性高且容易集成,因此可采用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个子系统的单点认证,实现单账号、一站式登录。 二是实现电子签名和印章系统的统一制印、统一灌印、统一加密、统一认证。 三是提供集中和便捷的身份管理、安全的认证机制、权限管理和审计,以满足政府对信息系统使用的方便性和安全管理的需求。 2.2.11 搭建政府网络视频会议中心 目前,视频会议系统是政府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在政府各项事务工作中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行政工作对信息的实时、直观和全方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能综合传输处理数据、语音、文字、图表、动态图像的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实践中应用交互式电视会议进行实时现场图像传输、远程讨论等,可以为政府各个部门提供即时的服务。 政府视频会议中心建成后将基于互联网,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手段实现远程协同办公和网络视频会议、远程培训和教学、应急指挥与调度等。本视频会议系统可实现与即时通许系统实现无缝集成和协同使用。 2.2.12 创建政府行政审批和绩效监察中心 行政审批系统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基于信息网络、区内各职能部门网络互联、“合署办公”的“虚拟”行政服务管理中心,逐步实现各种在线行政服务的协同政务功能,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单一化”窗口和“一站式”服务。依附“一站式”协同政务服务体系,公开事务处理时间、过程及结果,大大提高政府公信力。通过政府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可以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能及服务质量,增加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同时可以通过体系中的过程监督、管理评审、人力资源等管理要素,积累相关数据,为政府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提供切实而有效的评估依据。 政府行政审批和绩效监察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政府职能正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管理方式向服务型、效能型、责任型、法治型转变;政务大厅将成为政府部门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集中、联合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服务的场所。这就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 2.2.13 搭建电子政务统一管理平台 统一管理平台是区域电子政务应用平台的底层实现核心,采用“框架+组件”的实现方式,对电子政务各子平台(系统)中所有模块进行集中管理、显示的平台。该平台的基于柔性设计理念,不仅仅可以满足政府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而且今后的扩展应用可以象搭积木一样通过统一管理平台搭上来。 第三章、电子政务方案整体设计 对于区域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网络是基础,安全是关键,应用是目的,因此本方案的设计重点将以应用系统层为主。据此,电子政务整体方案的设计可分为四个层面:硬件网络层,平台软件层,应用系统层和建设服务层,电子政务平台的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3.1--电子政务平台的整体结构图 3.1 硬件网络层设计概述 硬件网络层是整个电子政务平台运行的基础环境,在当地政府没有出台电子政务网络相关行业标准及指导文件的前提下,我们将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并结合业内通用标准和建设经验予以规划和建设。我们建议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按照“大外网、小内网”的原则,进行建设,内网与外网物理隔离,并分别与上下级电子政务内、外网相联,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大外网、小内网”的原则定义如下: 电子政务外网:即本方案中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层和对应的用户端所在的网络,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与电子政务内网物理隔离,同时与上级政府部门、下级政府部门、平行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层和对应的用户端所在网络逻辑隔离,互联互通。 电子政务内网:是中央、各部委、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纵向直连的骨干网络,用于卫生、金融、财税、农林、工商等政府业务系统自上而下的数据传输,以及承载纵向的“大组工网”等业务应用,与互联网、区域电子政务外网物理隔离,独立运行。 因此,本方案中的区域电子政务平台不涉及电子政务内网,将不做重点介绍。 3.1.1 电子政务网络设计 电子政务外网从结构上讲,包括三个层次,即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和部门内部局域网组成。考虑到县级政务部门的具体分布情况,可适当将核心层与汇聚层进行合并。由核心层、汇接层和部门内部局域网组成。以区县电子政务外网为例,如下图: 图3.2--电子政务外网拓朴图 3.1.2 服务器集群部署方案 电子政务平台硬件服务器采用服务器集群方式,公文流转等核心应用与其它办公自动化应用共享服务器,并按照政府单位集群划分出独立服务器;移动办公、网站群、公文交换等互联网应用单独配给专用服务器。同时,可根据实际用户规模、服务器配置情况、服务器负载情况等对同类型应用进行服务器共享。 同时,具备条件的政府单位建议单独配置存储设备,用于各业务系统数据的集中存放。服务器集群部署如下图所示: 图3.3--服务器部署及应用访问示意图 3.2 平台软件层设计概述 3.2.1 服务器操作系统选型 本方案电子政务平台及应用软件系统完美支持微软Windows Server系列(2003及以上版本)服务器操作系统、Unix、Linux,32位及64位等。其中,Windows Server系列服务器操作系统完全能够满足政府电子政务方面的运行及安全需要,且其高效结构有助于使您的网络成为单位的战略性资产,并且便于政府信息中心日后的管理和维护。因此,建议电子政务项目中选用微软Windows Server系列服务器操作系统。 3.2.2 数据库和应用平台选型 本方案提供的软件开发平台是基于IBM公司的平台,它在办公自动化建设领域拥有其他系统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是一个低层的群件应用环境,他提供了电子邮件的环境、数据库的环境(包括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库)、LDAP目录服务的环境及JAVA虚拟机的环境,这样用户使用一套应用就可以满足单位的信息化需求,投资成本最低! 另外从平台层来看,与其他常见的Jsp、.net、ASP等开发技术平台具备以下优势: 优秀的平台集成性 不同于其他应用技术,将WEB服务、目录服务、邮件协议等诸多服务与数据库分离开来,而是完全层底层将底层平台及协议和数据库进行高度集成,这样保证了平台基础之上的应用具备很好的耦合性和稳定性。 专业的海量型数据库 开发平台自身集成了专业的数据库,专门针对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处理海量管理型文本型数据,是专业的管理平台。在处理复杂工作流以及协同工作、海量文本数据处理等方面,平台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能都远高于其他平台的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Oracle等)。 平台自带邮件引擎 常见的OA及其其他信息平台中,都包含了邮件系统。但是,众多的邮件系统在平台专业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上差别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其他平台技术的应用信息平台中包含的邮件系统,都是OA软件开发商自身开发的低端邮件引擎。而这个平台则自身集成了基于标准邮件协议的邮件引擎,改引擎由IBM 技术团队研发而成,应用软件商只需对邮件界面、功能定义等做简单的规划和开发。因此,邮件引擎技术底层其他开发商团队无法比拟。 七层角色安全权限体系 系统平台平台为应用软件开发商提供了由七种角色构成的安全权限体系,用户对数据的操作权限分为:不能存放者、存放者、读者、作者、编辑者、设计者、管理者,权限依次升高,应用层的开发规则严格受这种安全体系控制。这种权限控制体系可以将权限细致到每个用户对每一条数据具有不同的权限,这个是非其他平台软件及其开发商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的。 良好的平台扩展性 作为IBM旗下主力软件平台之一,自身不仅是专业的海量文本数据库平台的典范,同时基于IBM强大的技术实力,开发平台的扩展性支持也非常考究。现在的版本自身便集成了DB2数据库平台,对其他典型的关系型数据库应用的支持也就不言而喻。这为日后用户系统扩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保障。 超强的安全性设计 另外,系统应用层采用IBM 优秀的办公电子协作平台,具有独特的安全特性,从底层到最上层共有八个层次安全控制,它们分别是:网络信道安全、会话安全、服务器安全、数据库安全、表单视图安全、文档安全、区段安全、域安全: 平台采用了PKI双钥非对称加密方式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支持标准的X.509CA证书。并提供了网络信道加密的手段防止网络侦听,实现信道传输安全。 平台提供了数十种安全设置管理功能,供用户灵活、安全地使用系统功能。 3.3 应用系统层设计概述 基于统一电子政务的思路,本方案的应用系统层将为政府建设一套广义上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应用平台将多达几十个业务子系统基于“框架+组件”以及“SaaS多租户”的设计理念,在底层实现管理的统一和数据的整合,实现单点认证,降低公务员的使用和管理难度。 3.3.1 “框架+组件”的云服务模式 整个应用平台在OA办公系统、移动办公系统、舆情监测平台、公文交换平台等子系统中加载了平台框架的“云服务”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单个政府单位的电子政务应用需求,而且能够实现在不改变前期设计基础、不影响前期已建成应用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同区域其他政府部门的应用接入和扩容。不仅帮助政府规避了异构软件平台技术接口风险、避免了投资浪费,而且使得后期其它应用系统功能的装载、扩容单位的应用接入更加平滑,日后各单位建的协同工作真正做到无缝衔接。 图3.4--“框架+组件”云服务模式示意图 3.3.2 区域电子政务多级建设模式 区域电子政务是指以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例如一个省、市或者一个县(区),多级建设模式能够让一个区域内的所有党政单位全部纳入到电子政务的整体规划当中,省、市、县、乡镇(局委办)甚至村的党政单位都可以作为整个电子政务大平台中的节点。 电子政务多级建设模式的优势在于,平台建设前期规划统筹、统一设计,有利于整个区域的电子政务平台将来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一旦电子政务大平台的框架建立起来,每个电子政务应用节点的接入便不受建设时间和接口风险的限制,也便于政府各单位分步实施、分期接入的具体执行。 本方案以一个省为区域,以其中一个县(区)为节点展开为例,区域电子政务多级建设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3.5--区域电子政务多级建设示意图 3.4 建设服务层设计概述 对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我们将提供全程的“交钥匙工程”服务。 所谓“交钥匙工程”,即指从用户单位存在信息化意向开始,直到项目完全完工、信息化系统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我们将全程进行过程伴随式、技术前瞻性的服务工作。一般情况下,完整的政府信息化项目要经历以下过程: 3.4.1 项目咨询服务 政府在项目酝酿初期,我们就开始为用户提供需求采集与分析、软硬件选型分析、招投标策划、商业运作以及技术顾问等服务。我公司作为业内经验丰富的软件提供商,将与用户共同承担项目前期的需求分析与选型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困难,给用户充当“咨询顾问”的角色。 3.4.2 项目整体规划 有了良好的项目前期酝酿与撮合,用户的各种夙愿与需求已经比较明了了。这时,政府会面临众多的软硬件厂商五花八门的产品和技术,由于政府部门不是专业的IT企业,自身行业经验以及技术团队这时都会显得力不从心。这个环节,我们将站在用户的角度,将用户的各种真是的夙愿与需求,结合IT从业企业的经验和技术团队,为用户做出全面、科学、节省成本的项目总体规划。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给用户充当“项目总规划师”的角色。 3.4.3 技术支撑服务 我们帮助用户将项目规划清晰化,那么即使面对再多的产品和技术,用户将很清楚的知道:我的总体规划是什么,我目前的情况是什么,当前的建设目标和重点是什么,将来的建设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这个阶段,我们为用户展示目前能够满足项目规划的软硬件产品和技术。各家产品的优劣势、技术优劣势我们会帮助用户进行全面分析,给用户提出各种好的建议。本环节,我们为用户充当“采购技术顾问”的角色。 3.4.4 系统部署服务 本阶段,我们将派驻技术团队进场,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建好给予项目规划的系统框架,用户短期内即可见到项目规划的初期效果。其中包括:硬件及网络部署的技术协助、软件框架部署调试、用户软件环境初始化等工作。 3.4.5 用户数据调研及初始化服务 基于用户系统框架,本阶段我们将帮助用户进行系统数据采集、数据注册初始化等工作。这个过程,我们的技术人员将以定制实施的手段,根据用户实际情况,对软件系统框架性功能进行切合用户实际的裁减和补充。这是我们为用户“量身定制”的第一步。 3.4.6 适应性定制服务 所谓的“量身定制”的第二步,用户系统功能性、细节性需求的定制工作。这个过程中,通过适应性开发等手段,我们对用户需求的量身化将接近极致。本环节结束后,用户系统将完全成为真正的用户自己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展现用户自身结构和业务特色。 3.4.7 应用推广及全方位培训服务 系统建成后,我们的项目组将再一次进驻现场,提供全套的应用推广方案和用户大规模培训方案。从业务和技术两个方面同时帮助用户实现传统业务运作方式到信息化业务运作方式的完美过渡。 3.4.8 终身技术支持服务 项目交验后,只要用户系统还在运作、用户还在使用,我们的技术服务就不会停止。定期的巡检和回访制度,软件版本升级和插件会伴随用户终身。 综上,“交钥匙工程”式的服务,将政府从繁杂的项目事务中脱离出来,使之专注于其行政和服务职能,专业的IT企业为其信息化应用保驾护航。 3.5解决方案整体优势 一是企业定位优势,我公司专注于电子政务的研究和发展,丰富的建设经验使得我们成为名符其实的“电子政务专家”。 二是一体化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优势,单纯提供软硬件产品的IT企业众多,我们的价值在于拥有完善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同时拥有一系列配套的软硬件产品、并已经在电子政务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案例和推广经验,能够提供政府真正用得起来的解决方案、产品和应用推广经验。 三是技术及团队优势,我们通过长期为电信运营商、惠普、亚信联创等上市IT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软件产品OEM以及技术团队服务外包等,培养和积累了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开发团队。 四是需求定制优势,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沉淀和研发团队,除了专业的解决方案和成熟的产品,我们能够为政府用户提供丰富的需求定制服务,这也是我们区别于纯产品化IT企业的显著特点。 五是产品优势,我公司全系列软件产品均围绕电子政务及其配套解决方案进行研发,采用了先进的“框架+组件”设计理念、“云计算SaaS多租户模式”、“区域电子政务多级建设模式”,以上所有技术及产品均得到了国家软件著作权的认证。同时,软件产品各子系统及功能模块完美支持自由装卸、统一权限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标准接口,便于用户未来的应用扩展和扩容。 六是移动终端应用优势,解决方案提供针对Android和苹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客户端适配,能够完美支持主流移动智能终端对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应用,并支持客户端联网自动进行版本更新。 七是管理体系的优势,我公司作为专业的电子政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已经通过了国际信息安全管理体系27001认证、国际承认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三级认证(CMMI3级),代表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技术能力、软件成熟度、项目管理能力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第四章、政务门户网站(群)应用设计方案 政府门户网站群是由党委、政府等核心党政机关门户网站为主站点,以下属各局、委、办等二级单位门户网站为子站点,采用统一基础管理平台的应用系统。其中,各子网站的建设根据各部门的业务特点及信息化基础,分期分批建设,与主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统一提供信息发布、网上办事、交流互动等方面的服务。网站建设应以贴近政府,整合信息资源,贴近百姓,强化便民服务,以交流互动形式,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 政府门户网站群平台以专业的站群管理软件为基础,采用平台专业配套建站工具为党政单位进行网站群的设计、开发、实施和部署。同时站群平台自带统一管理维护系统采用多级权限分配机制,可作为用户进行网站内容更新的统一平台。网站群平台一般由信息发布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业务服务系统、公众服务互动系统、站内检索系统、信息统计系统、友情链接系统、站群统一管理维护平台等组成。 4.1 信息发布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提供一套完善的内容管理平台,在内容管理平台中提供网站新闻、内容维护发布管理功能。该功能是将网页上的某些需要经常变动的信息,类似新闻、政务公开、通知公告、专题报道、招标信息等需要经常更新的信息集中管理,并通过信息的某些共性进行分类,最后系统化、标准化发布到网站上的一种网站应用程序。网站信息通过一个操作简单的界面进入后台数据库,然后通过已有的网页模板格式与审核流程发布到网站上。该系统的实现大大减轻了网站更新维护的工作量,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引用,将网站的更新维护工作简化到只需录入文字和上传图片,从而使网站的更新速度大大缩短,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吸引了更多的长期用户群,时时保持网站的活动力和影响力。 信息发布系统提供了定时发布和及时发布两种功能。定时发布主要是用于特定的时效性信息,设定一个时间且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发布;及时发布主要是对及时性信息发布,需要相关人员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和发布。 4.1.1 信息采编 支持多种信息源的采编,稿件来源可以手动编辑输入,也可以从其他网站摘录。对采集来的信息可以实现可视化编辑,可以灵活地控制字体和显示样式,编辑器支持DOC、TXT、RTF等常用文本格式,一般只需要通过复制和粘贴的方法就可以将信息发布到网站上,还可以在文本中插入图片(JPG、GIF等)表格、Flash、视频、流媒体(ASF、RM、WMV等)、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实现图文混排功能。实现对中文简体、繁体、英、多种语言支持功能,并且提供所见即所得的页面预览功能。 信息的格式可通过系统定义好的模板格式统一显示,而不需对每一条信息单独定义格式,不同站点及不同栏目的信息格式可设置为不同。 4.1.2 信息审批 采编的信息必须经过审批方能发布出去,对信息审批的流程可以通过流程管理予以定制。根据信息审批与否,系统将信息分为待审批信息和已审批信息,提交审批者对自己没有通过审批的信息可以进行修改后再次提交。 4.1.3 信息发布 审批签发的信息可以立即发布出去,支持多种格式的文件发布,通过发布管理,可以自由调节发布选项。 支持多信息格式:系统支持多媒体的发布形式,可以包含文本文档(doc、txt等)、图片文档(BMP、JPG、GIF等)、以及多媒体文档(wmv、asf、wma、asx、rm、ram、mov等)。可以使用的多媒体播放器包括:Windows Media Play、Real Player 、Shockwave Player、Quick Time Player、Cult3DPlayer等主流产品。 支持上传功能:信息发布支持上传功能,上传内容包括图片、文档和相关附件等,系统可设定上传文件大小限制。 信息发布预览:信息发布前,提供发布内容预览功能,预览结果与发布后的真实页面一致,内容录入员可根据预览情况对信息表现样式进行调整,审核员根据预览情况决定是否同意发布。 弹出窗口功能:对于重大节假日、重大事件等较醒目的阶段性信息,系统提供以弹出窗口的形式来发布,弹出窗口可与网站首页无缝接合,弹出时间可自由设定,弹出窗口的内容由后台录入,可实现图文混排。 4.1.4 信息排行 信息排行系统就是将门户网站中所有采用标准信息组件实施的栏目中的信息按点击量或信息发稿量进行正序或逆序排行。而且此功能从网站应用的角度来说,通过信息点击率的排行可以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信息组织来源依据,指导哪些信息比较受浏览者欢迎;从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我们通过对各部门工作人员信息发布的数量来了解员工对网站内容的贡献。 也就是说通过对网站信息的维护量和点击量的排序从而实现对网站内容管理人员的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的考核。 4.1.5 信息评论 发表的信息分为可以进行评论和不可以评论两种。 对于可以评论的信息,浏览者的评论形式分为两种:匿名发表评论和会员发表评论。在会员评论中,浏览者必须通过注册会员名称等信息成为正式会员后,才可以对某条新闻进行评论。如果需要对评论的信息进行审核,可由系统管理员进行相应的设置,而且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后台对评论信息进行关键字过滤,可以对评论的内容进行删除,如果某个会员进行恶意评论,那么系统管理员可以对该会员的账户进行冻结或者删除该会员,这样做可防止浏览者恶意攻击网站或者恶意发布无关信息。 4.2 资源管理系统 4.2.1 资源发布 资源信息库系统为政府提供政务公开、政策法规资料等的布的一个平台。同时,政策法规库将详细化分为地方法规、投资服务等。浏览用户可以在这里进行政务信息、政策法规库等的检索、查看。发布者(管理员)可以以纯文体的方式进行发布,也以也结合文档上传的方式进行发布。 4.2.2 资源下载 结合会员管理系统可提供给有关使用者能在网站下载网站资料的功能,并且管理员可以对网站所提供的下载资料进行权限控制。 网站系统管理者可定义按何种规则显示下载文件,有两种选择,显示最新的和显示下载次数最多的文件;可定义显示几个文件;用户可定义显示文件的部分属性,时间和下载次数。今后还将开发资料下载次数排行功能,为内部员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4.3 业务服务系统 4.3.1 招商投资 投资服务系统提供投资相关资料,如招投项目信息、投资指南、招商动态共享投资服务相关的法规库便于浏览者进行投资法规、优惠政策等相关信息的查寻 与欲投资者互动的在线咨询服务,能及时的加答投资者的疑问,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 4.3.2 旅游服务 发布维护地方旅游服务信息,如:网谷民情介绍、旅游建设概况、旅游线路及景点介绍、旅游食宿、旅游新闻气象等。 4.3.3 企业服务 提供地方各行业信息发布查寻的一个平台,让投资者或企业从多个方向去了解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发布企业服务政策信息的一平台,可共享资源管理系统中政策法规库下的企业服务类政策法规信息;提供企业发展扶持基金的一个申请发放信息公开的平台,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融资指导信息的一个发布查寻的平台;为企业提供中介信息支持,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4.4 公众服务互动系统 4.4.1 互动论坛 BBS论坛系统已经是互联网站一种极为常见的互动交流服务,论坛可以向访问者提供开放性的分类专题讨论区,支持用户的注册与登陆;自动记录用户的在线时间,访问停留时间,并可显示所有在线用户,用户可以自己修改个人资料;对用户赋予不同的等级身份;可以开设两个或多个子论坛栏目。论坛管理可以对整个论坛建立和维护,对每日的贴子具有增、删、改功能。整个论坛由后台数据库进行管理,高速可靠,保证了数据不被丢失。 系统管理员对论坛进行管理。管理员发布系统公告、对版主和分论坛进行管理、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查看统计数据、进行数据备份等。系统管理员可在后台对可能在论坛中出现的关键字或敏感文字进行屏蔽,防止浏览者恶意在网站上发表言论。 4.4.2 公众监督 为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促进政府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透明度,我们在政府门户网站平台中设立了一个公众监督系统,该系统为公众提供监督、投诉、咨询、建议的窗口,浏览者可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反馈表等形式在政府门户网站中直接提交相关信息,信息进入系统后直接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可有选择地把处理结果发布在外网中,或单独通知当事人,从而实现公众信息的采集、受理、反馈等功能。 可通过以下多种方式实现公众监督: 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系统用于与浏览者的动态交互,比如网站浏览者需要向网站的内容管理者反映有关问题。那么就可以通过填写提交表单的方式进行。 信息反馈系统可由反馈者填写表单,表单项有主题、姓名、电邮和反馈内容、上传附件,浏览者可以上传附件,附件上传的大小是由网站系统管理员在系统管理平台中设定的。不同类型的反馈表单提交到应用系统,进入不同部门的工作后台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可有选择地把处理结果发布在外网中,或通过浏览者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单独给予信息回复。 留言板 网上留言系统作为网站应用交互系统的一部分,为公众提供在线留言、咨询的功能,留言系统可根据公众关心的话题设置主题,浏览者可根据需要进入相应得主题,可对主题进行回复操作,发表主题与回复主题的内容经留言系统的管理人员审核通过后可发布在网站上,系统管理人员可对主题进行发表、回复、删除、修改等操作。系统管理员可在后台对可能在留言中出现的关键字或敏感文字进行屏蔽,防止浏览者恶意在网站上发表言论。 领导信箱 通过公布相关领导者的电子邮箱,或设立专门的投诉邮箱,接收公众意见建议,实现公众监督职能。 4.4.3 网上审批 根据需要,可以和现有的政府业务系统进行集成。政府门户网站系统可以查询专业的法律法规数据库或者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展示给前台访问者。前台访问者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提交信息,传递给业务系统进行审批办理,办理完毕后再将业务系统的办理结果反馈给门户网站。达到网上审批的效果。 门户网站系统自身可以建设一定的专项审批流程,但是专业的行政审批业务完整电子流程需要专业的“行政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来完成,门户网站上的审批事项仅可以实现网上受理和办理结果信息反馈功能。 4.4.4 网上咨询 公众可以在网上向有关部门咨询各类问题,有关部门及时给予答复,结果及时发布到栏目,并分类存入数据库以备查询。 提供有关问题的专题列表,对应主管部门,公众根据所要咨询的内容,选择相关专题名称,输入咨询内容,提交后直接上传至有关部门信箱;对不能确定专题的问题,由网站管理人员确定分捡到相关部门信箱,系统自动向相关部门网络管理人员发出提醒。 4.4.5 网上访谈 在线访谈类,主持人、嘉宾、和访问者之间的在线交流。可以时时进行,访谈内容可以储存,作为各期访谈专题提供给访问者进行查询。 4.4.6 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系统是通过在网上设置调查题目来达到收集信息、分析市场的目的。系统管理员可设置多个调查题目项,系统会及时地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且可以自动统计分析出该问题被调查的次数,访问群体对该问题的百分率以及以不同颜色的柱状图形式表现。 并提供对我们站点的评论的一个调查功能,如我们可能列出网站中的各模块信息,浏览者只需要做出选择如:投资服务系统——投资法规——信息需要扩充,单击鼠标就提交这样,管理员可以知道那些模块信息还需完善,即时更新。并对调查结果做出统计,方便管理员对网站信息大方向的把握。 4.4.7 会员管理 对网站用户和会员进行信息库的建立,方便网站管理者对各类会员信息的查询、修改(归类)、删除。根据不同会员的级别实现各种管理、浏览权限的分配和管理。 注册用户需要填写自己相关的信息资料,由系统自动提交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审核后可以给通过审核的注册用户设立帐号,当然管理员也可以预先设立用户账号分配给相关的用户。所有注册用户信息建立数据库,并且按用户需要进行分类加以区分,方便查询和管理。管理员可以将指定的用户帐号加入或删除。没有使用帐号登录者一律认为是社会公众,享有最少的权限。 4.5 站内检索系统 网站访问者可通过关键字搜索到站内任何包含关键字的文章或主页,可以根据栏目名、时间、范围、文章标题等不同的搜索条件快速查询,可使用多个关键字进行组合检索。 用户可以根据栏目的层次选择检索范围,如果用户选定了某栏目,那么该检索只针对该栏目下的组件进行检索。在检索结果中,标题部分显示该关键字所在页面的“页面标题”,内容则显示该关键字前后的部分内容,点击标题和内容都可以到达目标页。在检索结果中,如果某些页面用户无权限访问,则只显示该页的标题,不显示相关内容。此项功能需要结合会员管理和权限浏览功能才能实现。 4.6 信息统计系统 网站群平台或者子站点管理人员可对网站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可分动态年度统计、季统计、月统计,并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在后台或前台页面。 4.7 友情链接系统 友情链接系统是兄弟网站之间相互进行链接的纽带,在网站建设中被广泛应用。该系统可以让系统管理员在后台添加网站的友情链接的个数,只需要输入需要链接网站的域名就可以。在本项目中,通过友情链接系统可将政府下属各部门机构、兄弟单位的相关网址统一展示在网站首页,使得不同的网站访问者可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这一统一窗口快速进入所需要的具体部门、机构。 4.8 网站群栏目设计 政府门户网站群在应用层面包含了以核心党政机关的主站点、下属各二级党政机关的子站点,站点数量受站群规模影响而不同,各政府单位因各自主管业务的差异导致各自的网站栏目也不近相同。 因此,本方案对于网站栏目的设计将以一个典型的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为例,来设计栏目,仅供用户参考。另外,针对具体项目我们将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政府的需要来定制栏目。
4.9 内容管理平台 内容管理平台是整个网站群平台的统一管理后台,主要包含站点的设计、管理、内容维护、权限管理和网站经营分析等功能。 上一篇Java代码类资源
|